产品展示

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07 04:22:38    发布作者: 污泥低温干化设备

  山光水色宜人,物产丰饶养身。八百里瓯江蜿蜒而过,千年古城丽水,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制定了新时代的追赶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从决策层到民众,不约而同寻找到这个路径,并把它视为丽水实现跨越发展的金钥匙。

  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丽水早在撤地设市之初,就格外的重视科技力量对各方面事业的推动。尤其是近五年来,科学技术创新支撑起城市工业的“脊梁”,孕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科技富民工程走近寻常百姓,打造出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蔓延、企业要拨开迷雾寻找新“蓝海”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更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走开放型科技发展的策略的指导下,部门积极推动、企业热情高涨,先后有1000多人次来自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应邀来丽水考察调研、做学术报告和项目发布。全市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学技术合作项目752个,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发经费共32856.295万元,领域涉及种养殖、竹木加工、化工、医疗卫生、环保、城建等行业,部分合作项目已见成效,一批支柱产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谋在今朝,意在长远。丽水市委主要领导表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市校合作之路,播下更多高新技术产业的种子,培育资本与技术结合的基因,集聚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量,为丽水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远发展积蓄强大的后劲。”

  6月3日,三仁乡叶坞村村民邓金发和往常一样,到山上转了一圈,看看10多亩竹林的发鞭情况,然后来到村口,点上一支烟,似乎在等人。

  通村小路上,一辆车子驶来。邓金发热心地指挥车子停好,和来人一起边走边聊向自己家走去。

  来的不是客。他是县林业局工程师邱永华。自2000年该县与浙江林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往落户在三仁乡的浙江(遂昌)竹子现代科技示范园区跑,已经成了邱永华的家常便饭。

  “说不辛苦是假话,但是和浙江林学院的专家一比,我们算什么辛苦。”邱永华实在地说:“浙江林学院副院长方伟,以及当时在学院竹类研究所供职的金爱武教授等来遂昌授课、指导利用的都是双休日,风尘仆仆早出晚归,跟着他们干,确实很感动。”

  说话间,邓金发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小本子。他告诉笔者:“2002年金教授上门来授课,教了我们很多关于配方施肥、水分控制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发了很多资料。那一年我家的冬笋、春笋、鞭笋亩产首次突破4000元,平均每根毛竹产笋31.4公斤,每根毛竹产值达到22.5元。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啊。”

  仔细翻看着账本,笔者发现自2002年以来每年毛竹林的产出都记得很详细。“以前为什么都没有纪录呢?”笔者边翻边问。

  “以前冬笋量少个小,逢年过节甚至挖不到笋吃,谁会去记录。”邓金发笑着说。

  邱永华介绍,在浙江林学院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2005年遂昌1.56万亩毛竹冬笋亩产达到357.3公斤,比世界最高亩产高出60%。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明庥等7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指出,浙江林学院组织的项目组在遂昌县的1.56万亩毛竹冬笋定向培育试验示范点,冬笋每亩单产处于国际最高水平。

  同年,浙江林学院“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成果显示,传统的、凭经验进行施肥灌溉的培育技术,导致了笋芽的萌发率很低,这是影响冬笋单产的根本原因。在掌握了笋芽的生长规律之后,课题组制订出施肥、灌溉、栽培密度、采收等一整套技术体系,大幅度提升了冬笋的单产,同比增长了2到5倍。

  邓金发没想到,自己成了创造世界最高纪录项目的参与者,他更没想到,该县柘岱乡会主动找上门来,请自己去承包竹林。

  “我们这里的水、空气、大环境都不错,但是多年来种植的毛竹林成活率和质量都很低。”柘岱口乡坑溪村村民主任黄家洪说,自己请邓金发承包村里的100亩竹林,并承诺每成活一根毛竹就付给报酬28元。

  笔者从遂昌县林业局了解到,自2000年5月遂昌县人民政府和浙江林学院正式签定“开展竹林高产经营试验与推广项目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书”以后,双方合作开展了竹林分类经营类型研究、浙江(遂昌)竹子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创建、毛竹冬笋高效经营试验研究与推广、“遂昌县竹产业‘十五’发展规划”制定等一系列工作。以园区为高效经营技术应用和创新载体,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园区核心区毛竹林培育每亩产值达到3500元,其中冬笋定向培育试验点产量从原有50kg/亩提高到357.5kg/亩,仅冬笋一项亩产值就超过2000元,树立了全国竹林高效经营成功的典范。

  2007年12月12日,继标准、上工等企业之后,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缝纫机行业第五家上市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

  以5万元资金起步,方正电机从一开始的不知路在何方到并线融入快车道,走过的道路与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很相似。

  “企业的技术开发,是企业蒸蒸日上的原动力。”出身于技术人员的公司总裁张敏说:“我的理念就是,在狠抓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的同时,必须狠抓新技术开发。”为了更好的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开发新产品,公司聘请了5位高校科研人员成立了技术开发部,对原有的家用缝纫机马达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实现了马达常规使用的寿命从国家标准的30个小时到500小时的飞跃,一举成功打入国际最大的缝纫机生产企业——俄罗斯的胜家公司,为其生产缝纫机配套部件。同时,高品位的工业机马达也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及欧洲市场。

  2000年6月,公司与浙江大学电子电力技术研究所签署协议,联合开发缝纫机用变频调速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管理系统,该项目是“十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2002年底,样机顺利开发成功并通过初步鉴定,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日本三菱公司同种类型的产品的标准。同年投入批量生产,项目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

  技术人员出身的张敏,十分清楚科研力量对公司傲视同侪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他不仅大手笔投入技改资金,2003年,公司还在原技术部的基础上投资700多万元,以浙江大学的师资力量为依托,在杭州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我们把‘头脑’、‘前线’设在高校,就为了让产品追赶世界一流水平。” 在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普通电机的毛利率逐步下滑的情况下,方正从低端市场抽身出来,继续斥资4200万元与浙江大学电子电力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发“年产8万套缝纫机变频调速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管理系统”和电脑控制高速自动平缝机,项目同样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新产品2003年研发成功投放市场后,因产品价位与进口产品差距明显,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强的竞争优势。

  2004年在受宏观调控影响,资金、原材料、运力普遍紧张的大环境下,方正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49.30%。

  这个成长片断,成为方正自身告别低端竞争,独揽高处风景的成功案例。这之后,凭借着与浙江万向集团联合出资组建的方德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在新产品上的利润空间,方正寻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力迅速扩容。一个期待中的发展加速期翩然降临,上市融资成为企业的现实目标。

  “外力就像撑杆跳选手手中的那根杆子,有了它,就能轻松实现飞跃。”方正管理层如此评价科学技术合作对公司的非凡意义。从2001年至今,方正公司在技改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3亿元,真金白银果然炼出了非公有制企业熠熠生辉的未来。

  ——每三个松阳人中就有一名茶农、茶商,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2006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在主持国家科技部研究项目——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关键技术时,看中了松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种植基础,选遍全国绿茶产区后唯独青睐这里,先后在西屏镇、新兴乡指导建立起10500亩示范基地。

  在院士眼中,为什么松阳会独具魅力?拥有1800多年种茶历史的松阳县,自2000年以来,茶园面积以每年万亩的速度迅速递增,到2008年全县拥有茶园10.5万亩,带动周边县市茶园100万亩,茶农30万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流通。“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力的政策激励,为我县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奠定下坚实基础。”松阳县茶产业办主任何迅民接着说,“真正促使传统茶产业腾飞,达到生态茶标准,依靠的还是科技力量。”

  2007年,“松阳茶产业提质增效立体开发工程”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列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市)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为科技支撑,全程参与了“松阳茶产业提质增效立体开发工程”。实施富民强县项目,加大了对茶农、茶叶加工公司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幅度提升了生产、加工、市场、立体开发等环节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公共科技服务能力,茶产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夏茶飘香,松古平原10万亩茶园绿意盎然。6月9日,该县新兴乡上安村村民张光一边忙着采茶,一边在10多亩茶园里竖起竹竿。“这是做什么用的?”笔者问。“等这拨茶采完,茶园就要防病治虫了。竹竿用来挂信息诱捕器,诱捕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张光说,用了昆虫信息素诱捕技术,全年都不再需要用农药防治茶园的最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

  使用物理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是茶叶实现全程清洁化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以从茶科所引进的昆虫信息素诱捕防治虫害技术为例:

  2007年4月引进昆虫信息素诱捕防治虫害技术,包括茶黑刺粉虱信息素诱捕器、假眼小绿叶蝉信息素诱捕器、茶园斜纹夜蛾性诱剂,在新兴乡横溪片茶园建示范基地1030亩、西屏镇竹客口建示范基地500亩,通过昆虫信息素诱捕器防治茶树害虫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

  2008年加强完善项目示范推广,全县建立了新兴乡横溪片1506亩、西屏镇竹客口834亩和丁山头663亩三个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全县2008年共计推广应用面积5000余亩。并开展了茶园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研究,摸清了本县茶园主要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为选择正真适合的诱捕时间,提高昆虫信息素诱捕防治虫害技术的防治效果打下基础。

  据示范基地的调查,示范茶园比对照茶园全年减少农药使用4次,防治成本降低35.1元/亩,年节本增收171.2元/亩,推算每亩每年获得总经济效益(包含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187.7元,示范基地累计获得经济效益85.0804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6.41。按推广应用5000亩计算,2008年松阳县茶叶新增经济效益93.85万元。

  另据对示范基地茶样农残检测,2007年、2008年均100%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由此可知,“生态”,作为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已经在松阳10万亩茶园处处生根。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春茶开摘季节,松阳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绿茶集散地”的好消息适时传来。这是继去年全国首个绿茶清洁化生产基地示范成功后,松阳绿茶又拿到一项与实力有关的认可。

  浙江振通宏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正荣比以前更加忙碌,茶叶市场汇聚了五湖四海的茶商,他经手的交易也因此发散到更远的西北、东北城市。如今常驻浙南茶叶市场,来自10多个省的2000多名异地客商,通过个人的销售网络,将松阳绿茶销售到全国20多个省市,去年一年茶叶市场交易额达3.93亿元。

  为茶叶服务的人多了,吃“茶叶饭”的人多了。“目前全县有8万农民通过茶产业受惠。”松阳县县长林康说:“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12元,2007年为3741元,均为历年来增幅最大的年份,分别是前6年平均增幅3.9%的3.7倍和4.6倍。3个松阳人中就有一名茶农、茶商,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

  在农民收入持续不断的增加的进程中,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居功至伟。何迅民认为,茶叶绿色生产新技术的推广、茶园的立体套种(养)等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等专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助推了茶产业的扩量、提质、增效,在带动农民依靠科学技术增收致富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在丽水市决策层的言谈或行动中,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

  丽水市把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点,摆在突出位置。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丽水科技总实力和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在全省居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不多,人才资源总量少,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脆弱。丽水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科技强市”的发展的策略,必须打开山门,敞开大门,努力在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寻求科技支撑与技术依托,形成多层面、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科学技术合作体系。基于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走开放型科技发展之路的战略决策。

  2001年丽水市政府与浙江林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签订了全面科学技术合作协议,此外又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天津科技大学建立了长期科学技术合作关系,并利用“山海协作”载体,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成功实现合作空间的拓展。

  在开放型战略的指引下,科技部门一方面积极收集全市的技术需求,特别是制约区域支柱产业提升、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录制成光盘,送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对接,寻求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多渠道收集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和专利项目,筛选后印制成册,供本地选用。

  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主动把生产科研开发基地前移到人才力量雄厚、交通信息更加便捷发达的大中城市去。

  如丽水太空超高压水射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杭州建立了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区外基地,成为聚集科技人才、寻求科技合作、解决技术难题的基地和窗口。

  缙云晨龙橡胶实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星航天育种技术开发中心,共同组建了“浙江晨龙公司”,征地280亩开展航天育种基地的建设,部分种子已经结出硕果,显现了航天种子的优势。

  浙江寿尔福化学有限公司从1996年开始,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建成实验基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每年向两校投入100多万元资金,聘请6位在杭大专院校化工专家为企业技术顾问,不定期为企业技术管理“搭脉开方”。通过合作开发公司产品从原有的10多个发展到200多个品种……

  2007年2月8日,龙泉市与浙江大学以签订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协议为起点,全面启动“18515行动计划”。浙江大学相继派出杨将新教授担任龙泉市长助理,安排汪炳良、陈再鸣、汤一3位教授分别担任龙泉市蔬菜、食用菌、茶叶三大产业首席专家。在全省首个建起由国内知名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竹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龙泉青瓷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龙泉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庆元县建立农艺推广首席专家机制,根据产业发展要求,聘请浙江林学院部分学科带头人为“产业首席顾问”,建立县内农艺推广首席专家与浙江林学院首席顾问的业务协助和互助机制。

  缙云县自2005年以来,与在浙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7项,合同金额546万元,其中有4个合作项目被省科技厅列为省重大专项(优先主题),4个项目被列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云和先后与浙工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林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5项,企业提供研究开发经费800余万元。签约项目涉及到木制玩具(卡通动漫、幼教玩具)、铸造新材料、食用菌、干水果等领域……

  ——“丽水市与高校院所合作是龙泉谋求借力借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追赶式发展的有效捷径。”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浙江大学曾在龙泉开办浙大分校,历时7年,浙大选择龙泉,龙泉选择浙大,是双方深厚历史渊源的一种延续。

  通过与浙江大学的全面合作,龙泉探索出了一条柔性引进人才的有效路径。截至目前,浙江大学在龙泉挂职、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超过200人,其中博士担任企业总经理助理10人、大学生挂任总经理助理14人、大学生任乡镇团委书记助理和村民主任助理30人。

  对浙江大学与龙泉市共建新农村的做法,省委、省政协主要领导在龙泉考察时,都给予充分肯定。

  省委主要领导在龙泉考察金福茶业时指出“龙泉与浙江大学合作,能把科研、教学、生产的实践结合起来,帮助老百姓开辟致富路子,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这个事情,正是依托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和汪炳良、陈再鸣和汤一教授三位首席专家,建立起来的“一个产业、一位专家、一套政策、一批项目”的农业产业培育新机制。

  在汤一教授的技术攻关下,“乌龙茶及多种名优茶组合开发技术”开发获得成功,金观音茶亩产值超万元,并且在全市得到推广。目前该市已发展金观音茶叶基地3000余亩,建成金观音茶厂5家,并建成官埔洋金观音茶叶专业村、兰巨金观音之乡,龙泉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省金观音茶叶基地。“龙泉金观音”作为公用品牌已向国家商标局申报,并于去年年底在杭州的系列推介活动中,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与茶叶专家的广泛认可,被外界誉为“龙泉第三宝”。

  在汪炳良教授的指导下,龙泉市明确了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形成了“依托龙泉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主攻高山蔬菜,稳步发展大棚蔬菜,适度拓展加工蔬菜”的思路。一年多来,浙江大学为龙泉提供了番茄、茄子等蔬菜20多个新品种,帮助龙泉建立了1.5万亩的高山商品蔬菜产业带,具有龙泉特色的高山四季豆已发展到6个乡镇7000多亩,为高山地区农民的增收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在陈再鸣教授的帮助下,海拔800米以上的龙南乡发展夏菇种植900多万袋,日交易量达到15吨,实现产值2700多万元。同时,白灵菇中试成功,已进入产业化生产;黑木耳红水病防治项目已完成了相关的机理研究,使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在陈再鸣与浙江大学科技特派员舒妙安教授的联合技术攻关下,“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项目和菌糠废弃物转化为生物饲料试验成功,食用菌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了5~6倍,每头肉牛可增加收入近600元,该项目今年被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同时,陈再鸣教授还为龙泉市菇农打造了一条“生态产业链”,设计了“产业变革流程图”,使龙泉市形成了“农作物废料—食用菌种植—还田作物”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全面促进了龙泉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丽水要不要发展工业,发展什么样的工业,曾几何时是一个探讨中的话题。近年来,通过“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实践证明,工业已成为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实践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全市人民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不讲发展,对不起时代;不讲环保,对不起后代。

  诚如此言,作为浙江省的生态屏障,丽水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发展生态工业的脚步必须迈得更加扎实。

  丽水经济开发区作为市本级的工业主战场,承担着构筑城市产业体系和拓展中心城市空间的双重使命。从建园开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任务就很重。怎样两者得兼呢?

  几年前,笔者在访问浙江利马革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项公平时,他的回答言犹在耳:“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就无法在眼下白热化的竞争中生存!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发展循环经济、大力节约成本,已成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必走的‘华山路’。”

  6月上旬,笔者又来到力邦制革有限公司了解情况,想听听企业如何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节能与减排的双赢。

  公司副总陈子南带着我们来到废水处理塔前,他介绍说:“通过对塔顶水加热,去除塔顶水中的二甲胺,减少回收中产生的臭气,是鼻子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这个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的技术改进项目,能使处理后塔顶水中二甲胺的含量小于80PPM,通过锅炉余热回收25万大卡/小时,在不增加煤的用量的情况下,完成脱胺工作。而其他企业,每天必须用10吨煤燃烧去除异味,一年下来企业花费在此上的用煤量高达3000多吨。

  发挥科技力量,让节能与减排并举。开发区管委会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的《革基布行业水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中试成功后,已经在园区12家革基布企业全面推广。项目推广到位后,园区可年减排污水216万吨,减排COD300吨左右。革基布企业可获得经济效益120万元。同时可进一步腾出环境容量,帮助园区其他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是工大参与实施了开发区管委会实施的、当时丽水市最大的省科技攻关项目《合成革产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中“干法生产线有机废气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示范装置研究”和“DMF废水精馏回收系统的工艺优化及异味废气资源化技术与示范装置研究”两个子课题研发。开发区管委会已经在全部合成革企业推广异味废气资源化治理技术。通过推广该技术,园区精馏二甲胺异味可减少90%以上,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在科技领航的强大推动下,丽水市始终坚持以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指导和规范开发区合成革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最早实施了

  干法生产线DMF回收,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湿法生产线DMF气相回收、釜残无害化处置、水性树脂示范推广和革基布废水循环利用等项目。2008年,中塑协专家组经过反复考察后认为,丽水经济开发区合成革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决定正式授予丽水经济开发区“中国合成革循环经济先进示范基地”称号,以进一步起到推广与示范作用。

  缙云县国家级仙都景区四大景点之一的黄龙寺,石奇松秀,植被丰厚,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佛家之地——黄龙寺院香烟袅袅、游人不断,这里四面悬崖,只有西边一个出口,5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屯兵修寨,悬崖边的兵寨旧痕依稀隐见。

  每当晨曦初显,一草一木朦胧醒来,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观光园“浙大—缙云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又“长大”了一点。

  2004年,陈金根从商海跳脱出来,投资250万元与浙江大学签订25年的“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建立“浙大—缙云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以浙江大学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为依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寻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最佳途径。浙江大学将综合农业专家、教授在各自领域内已有的和正在研究的种子、种苗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第一时间利用该基地示范推广缩短农业成果转化推广黄金时间。

  在浙大张放教授和在校研究生的定期业务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下,基地与附近的缙云县城北乡雅施、车路、金古塘村的300多户农户实现了名特优新产品推广合作。基地邻近的1000多人次农民接受浙大教授、专家的技术咨询、疑难释解、管理指导。

  光阴荏苒,星移斗转。园区引进培育的浙江大学农业科学院2004年最新推出的高新技术名特优成果产品欧亚葡萄、南方早熟梨、南方油桃、大粒樱桃已枝粗叶茂、长势喜人。浙大—缙云科技农业示范基地成为黄龙景区一道崭新的风景线,英姿初绽,含蕾待放。

  “以前农村种植多年的柑橘、黄花梨、黄桃、葡萄品种已老化,步入大路货产品行列。但是农民不知道应该种什么。”陈金根说出了农民增收的困惑。他认为,缙云农业的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培育名优新特新品种,引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走发展现代科技农业之路,发展效益农业。

  陈金根指着已经挂果的欧亚葡萄说,与缙云现有的传统葡萄相比,欧亚葡萄皮薄、口感爽,可错开传统葡萄上市时间,而且保鲜时间比传统葡萄长。

  陈金根说,比如南方早熟梨,口感好,状如水晶梨,在上市时也有时间优势。又比如传统的樱桃颗粒小、口感酸、品种欠佳、成熟期迟,基地培育的大粒樱桃口感甜,上市价格也比传统樱桃高。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在效益面前,以土地和劳动力种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自然转向高校—企业—农户三者结合的基地生产。

  随着基地生物实验室、产品保鲜与加工研发中心、种苗脱毒快繁祖培车间等高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教培育中心的建成,浙大—缙云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将收回农民种植的水果,以绿色认证的自有品牌产品推向大市场,让农民保证取得较好的收益。

  浙江大学副校长程家安教授希望,浙大—缙云科技农业示范基地要成为浙江大学在浙南最大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这个基地同时也是带动缙云、丽水乃至浙西南地区农民走高科技农业发展之路的示范基地。

  丽水,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一种只争朝夕的速度,一种全力以赴的精神,强力推进丽水市与高校院所合作。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路径之一,合作已被推向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丽水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

  与此同时,加强科学技术合作,走引进、吸收、再创新之路,也成为该市越来越多企业在面临竞争加剧、能源紧缺、粗放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等困扰时的自觉选择。

  ——我们看到,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自2003年开始,全市共引进共建创新载体21家,如浙江三辰电器有限公司与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共建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青田分所,华星电机有限公司与电子科大共建了微电机研发中心等,都很好地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丽水电机产业也从原先只生产电机为外地整机企业配套,到现在能生产工缝机整机,延伸了产业链,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看到,一大批企业技术难题得到了攻克。如花卉业的东方系百合育种技术、材料业的纳米金属及纳米氧化物材料的新制备技术、食用菌业的水洗黑木耳物理快速脱水技术等难题通过招标,现均已找到合作单位,有些已经得到了破解。“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了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我们看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正稳步推进。如浙江利民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民爆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在2001年与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了中试基地,承担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了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田特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与浙江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带式浓缩压榨一体化污泥脱水设备,项目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产品已获专利3项,样机在江苏徐州三八污水处理厂进行现场调试试验,经国家机械工业分离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达到了设计要求。

  可以说,随着丽水市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日趋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形式和内容不断深化,丽水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全市有7个县(市、区)成功申报了“科技富民”专项项目,对外科学技术合作正掀起一浪又一浪的高潮。

 
  • 产品描述